某天深夜刷手机时,突然发现了一部好吃又好玩的美食片:优酷出品的美食纪录片《江湖搜食记》。
不由感叹中国地大物博,永远有发掘不完的美食。
《江湖搜食记》每集7分钟左右,每次都能跟着老饕发掘一道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美食。现在节目已经拍了小半个中国,一方美食养一方人,以前没发现,原来食物里竟然藏着国人的性格小秘密。
第一站来到古城岳阳,这是全国最大的小龙虾集散地之一,也造就了当地人只吃小龙虾尾的挑剔味蕾。
主持人从街坊口中问到了天保虾尾,这是岳阳吃虾尾的发源地。
老板本人就叫“天保”,很像童年时隔壁家的严肃叔叔。
挺着将军肚的天保哥看起来十分霸气,熟悉下来才发现老板其实很温柔。主持人向他辞行,他怕工作人员饿着,还特意招呼厨房再整碗热的吃饱再走。
“天保哥”开店的这条街马上要拆迁,很多商户都搬走了,但他不想搬。
即使生意会变差,但这条街上还有老街坊在,这些都是他从童年时玩到大的人。
街坊在,童年就在。
因为老板,我记住了这个城市的邻里情。
再来看看四川成都,绝对的网红城市。
这次主持人找到了专做肥肠鱼的“李叔”。李叔做菜一绝,做人更绝。
很少会有员工夸老板“对自己像亲人一样好”,这就是李叔生意红火了15年的秘诀。
自己有钱赚、员工有钱赚,大家的日子红火,做的菜能不红火吗?
同样是重情,岳阳的天保哥让我想起了童年的淳朴邻里情;
李叔则让我感受到了成年人的一份道义。
通过《江湖搜食记》我还发现一个诀窍,想知道当地人啥脾气,直接问老板美食秘方。
比如作为孔孟之乡的山东,中华传统文化发源地,就很重视尊师重道。
想知道秘方?没问题。
但要先拜师学艺。
一套严谨的磕头拜师流程,入了师门,再学手艺。
如果要说中国最热情的城市,那芒市必须有姓名。
它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首府,一道标志性的手抓饭闻名全国。
在芒市吃手抓饭,吃之前必先热舞一曲。
不仅要唱歌跳舞,第一口手抓饭,也献给最尊贵的客人。
在这里舞蹈与音乐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高兴了唱唱歌、不开心了跳跳舞,好像生活的烦恼也无形中少了很多。
跟着节目走过的城市越来越多,我发现原来中国大地上生活着这么多有趣的人。
比如这位烧烤店老板,他开的店叫“海军烧烤”。可老板既不叫海军,也不是海军。
老板年轻时考上了海军学校,但家里没钱上不了。后来自己做生意了,就起了这个名圆梦。
主持人问他烧烤的秘方,他表面上说不教,结果一根冰棒就被轻易说服。
很少见到这么爱吃的老板,他说自己就是好吃鬼,连开店也得首先填饱自己的五脏庙。
看到老板整天笑呵呵的样子,我毫不怀疑这间店的烧烤一定特别好吃。
开心的人做出来的食物,一口能吃到满满的幸福。
以前看美食纪录片,都是节目组先选好食物,直接去拍。
《江湖搜食记》则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专拍当地人会吃的美食。
既拍啥人做出的美食,又拍周围食客的反应。如果有人提着氧气瓶也要来吃上一碗饭,那它必有过人之处。
很多人一开始是冲着美食去的,看到后来却不自觉被温暖到。
所谓美食,除了食物本身,更在于和谁一起吃。
你有多久没有一家人围着吃饭了?
你有多久没放下手机,好好吃一顿饭了?
看《江湖搜食记》才发现,原来流水线的快餐店外,还有这么多夫妻档、甚至一家人合开的小店。
比如这家店,三姐妹开的,三人同样脾气火爆,就像她们做出来的美食,火火辣辣;
夫妻档的小店,通常不爱说话的那个在后厨,爱招呼的那个在前厅。
更多是家庭店,老一辈把手艺传给下一代,同样交接的还有生活的担子。
怕儿子一人扛得太累,老人们总不放心,要继续做点力所能及之事。
他们做出来的东西,可能没啥高大上的原材料、也没有花式繁多的营销。
但大家都公认一个城市最好吃的美食,总藏在街坊小巷里。
因为这难得的烟火气。
就像节目的口号:好爱这热气腾腾的生活啊。
人生就在这一汤一饭中过去,能和家人一起吃饭的日子,总是暖洋洋的。
温暖的节目,呈现的品牌也令人动容。节目的独家冠名,是被称为“悠悠岁月酒,滴滴沱牌情”的沱牌。一家人坐在一起,不喝上两杯总觉得少点什么。
就像《遂宁牛肉汤锅》一集中的老板谌叔,一天忙下来,收工后和老伴儿自斟自饮,是难得的悠闲时分;
中国人重情却含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平时说不出口的感情,都在酒里。
作为新生代智能搜索APP,夸克不仅搜得快、搜得准,还超级贴心。
上夸克APP搜索“江湖搜食记”,就能轻松查看节目上各大厨的独家秘笈。
真印证了那句话:
吃的不是饭,是感情。
喝的不是酒,是记忆。
很开心能发现《江湖搜食记》,让人找回了关于食物最原始、最坚韧的感情。
一档小小的节目,看到的从来不止美食,更是中国传统的文化。
中华美食最能引起共鸣,因为美食背后的故事是国人最质朴的品质。
《江湖搜食记》,看是看不腻的,但是看饿是一定的。
来源:舌尖上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