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爱上城口APP-城市品质生活服务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4803|回复: 0

    城口周溪:养猪大户遍周溪,产业振兴增活力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服务组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积分
    33700
    发表于 2022-2-24 17: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Y/ ]: ` {8 X ) x9 Y9 b% W9 k0 B ( ~' K, K! o8 W- ^- `& ~ 7 M6 T6 e, v2 T+ U7 i* d1 S 8 a5 ?+ t! \8 }0 Z% T) B0 y


    说起城口,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一句“你们那儿有‘城口老腊肉’”。这一张“金字招牌”,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到了城口。而作为老腊肉原材料的城口本地土生土长的生猪,近年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被县委县政府列入了全县“两种两养”主导产业之中。

    借着全县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春风。周溪乡按照产业布局精准到户、政策落实精准到户、帮扶措施精准到户的思路,大力推动生猪产业发展,多年努力,成效斐然,遍布全乡各村社的32个养猪大户,就是该乡生猪产业“遍地开花”最好的例证。


    身残志不残 养猪奔未来——向春权

    家住大榜村的向春权,是一名老实憨厚且左手残疾的中年农民,同时,也是村里小有名气的养猪大户。

    2010年,因为一场意外,他左手拇指被当场搅断,从此落下了残疾,为了治疗,更是花光了家中为数不多的积蓄,这让他们一家过上了捉襟见肘的日子。

    一直到2017年,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春风”,吹进了向春权的家中,也吹起了他发展产业摆脱贫困的念头。

    经过政府帮忙,向春权成功申请办理了5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不久,他的养猪场就“开了张”。

    最开始,他喂养了十头生猪,两头牛,正满心欢喜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他心急如焚。

    由于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喂养的生猪相继死亡,这无疑给了他当头一棒。但向春权发展养殖的心没有丝毫动摇。一个偶然机会,他了解到猪仔市场行情很好,为提高养殖效益,他开始饲养母猪,并且吸取了过去的经验,及时消毒,搞好猪舍卫生。通过一年的养殖,母猪长势很好,第二年繁殖猪仔12头,向春权赚到了“第一桶金”。

    2019年,他又发展了三头母猪,家里生猪存栏数量达到了17头,从此走向了“养猪大户”道路。

    同年,向春权利用家门口的庭院,发展养殖山地鸡200只。

    如今,向春权已经是大榜村的养殖大户了,年收入4万元左右。

    向春权说,身体残疾并不可怕,怕的是畏缩不前和等靠要思想,只要咬定目标,默头苦干,在农村同样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我虽然是一个残疾人,但也要靠自力更生,用双手换来自己的幸福。”


    家贫心不贫 养猪带乡亲——甘业洪

    今年47岁的甘业洪,双龙村村民,是五口之家的“家长”,由于家庭的羁绊,前半辈子基本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一年收成,家中温饱基本能够满足,但除此之外,却无更多“余钱剩米”,日子总是过得紧巴巴、捉襟见肘。

    “穷是扎不下跟的,活人不能让尿憋死。”2015年,甘业洪看到村子里的乡亲日子越过越富裕,再看看自己家的生活状况,像吞了一枚青果,满心不甘与苦涩。他立誓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甩掉贫穷的帽子,过上红火的日子。

    精准扶贫为他带来了机遇,甘业洪开始了养猪“生涯”。

    创业如同登山,往上走就得直面陡坡和阶坎,甘业洪的生猪养殖场创办伊始,便遇上了“阶坎”。由于缺乏养猪技术经验,刚买回的猪崽在他的悉心照料下还是一头接一头死去,甘业洪累得双腿像灌了铅,心中更像生嚼了黄连。

    经过这次的事件,甘业洪意识到,仅靠自己埋头苦干是不行的,必须掌握专业养殖技术。经过系统的培训,甘业洪掌握了科学的养殖技术,从圈舍的修建、种猪的选购到科学的饲养、环境卫生的防疫逐一掌握。使自己从满脑空白到学会生猪的适应期、增肉期、催肥期等知识。从此,他家的生猪从入栏到出栏,再没有染上过疾病,也未出现过死亡现象。

    采用科学方法饲养,如今,甘业洪养的猪头头膘肥体壮,存栏母猪10余头,还能产出商品猪100余头,真正走上了“致富路”。

    自家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甘业洪开始帮助四方乡亲。这些年,他先后帮助了李洪明、唐真富、李建国、姚光美等10余户发展生猪产业。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甘业洪说,他将一如既往帮助支持有意愿发展产业的乡邻,让他们一起品尝“富裕”的果实,一起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敢想更敢做 养猪创业成——向传清

    10年的养猪生涯,累计出栏肥猪万余头,年纯收入100余万,周溪乡三元村村民向传清,从一窍不通到成长为养猪行业的半个“专家”。

    10年前,向传清还是一名货车司机,十多年开货车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的经历,让他萌生了换个行业的想法。

    2011年底,他看到生猪市场好,养猪多的人家都赚了钱,就想搞一个大一点的猪场,不用在外风吹雨淋,也能在家陪老人孩子。

    说干就干。2012年大年刚过,他就开着自己的货车去购买了2头怀崽的母猪,毅然走上了养殖之路,他一门心思扑在创业上。

    第一年,他就靠存栏的30余头生猪,收入5万余元。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向传清猪场里的80余头生猪全部患上口蹄疫,他含泪将所有生猪进行无害化填埋处理,将第一年的收益亏损的一分不剩。

    风暴打不垮真正的勇士。在这之后,向传清边学边干,成功从“门外汉”变成了一名“土专家”,开始走上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之路。

    如今,向传清的养猪场虽拥有50余头母猪,常年存栏300余头,年平均出栏500余头,却圈舍干净整洁,通风良好。据了解,自2013年以来,他的养猪场再未出现过大型疫病。

    此外,从2017年开始,向传清开始与周边贫困户签订购销协议,将自家猪场的猪崽赊给贫困户养殖,到年底售卖后,再支付猪崽钱。

    在向传清这样的“领头雁”带动下,三元村的生猪产业不断壮大,目前全村共有5家养猪场,带动20余户贫困户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不等也不靠 养猪换新颜——程远清

    天刚蒙蒙亮,轰隆隆的声音打破了周溪乡三元村一夜的宁静。蜿蜒的水泥公路上,一个哼着小调的中年男子骑着摩托车驶向了养猪场,开始了又一天的“猪保姆”工作,他就是三元村养猪大户——程远清。

    早年,他的妻子被病魔缠身,一家四口的生活重担全部压在了他的身上,家中种种因素使得在外打工的他不得不回家照顾行动不便的妻子。回到家后,除了那几亩土地,实在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他家因此成了贫困户。

    在他一筹莫展之际,全乡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点燃了他心中的火苗。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于是,程远清走上了养猪之路。

    经过认真的考察,他修起了猪圈,建起了蓄水池、化粪池开始了第一批猪崽的养殖。

    “伺候猪比我们自己过日子都上心。”据程远清介绍,从那时开始,他每天早上四点起床就前往养猪场,重复着喂猪、清洗猪圈、查看猪崽等工作,仅是投食就要花接近两个小时,一天至少要去猪场三次。

    除了养猪,他还种植了大量的土豆和玉米等农作物作为猪饲料,省下了大笔经济开支。

    历时数年,程远清猪场的规模越来越大,他也成了村里的养殖能手,从十几头到五六十头,再到如今的两百多头,程远清成功了。仅去年,程远清就出售生猪两百多头,纯利润高达十几万元,这些猪成了他的“财神爷”。他们家现在的生活是“冰糖熬荔枝——甜上加甜”。

    【记者手记】1个养猪大户或许只是偶然,32个养猪大户集中在同一个乡,就绝不会是偶然,这是周溪乡生猪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展现。仅仅数年,这个曾经产业不兴的乡镇,畜禽养殖就已达25万头(只、羽),其中山地鸡养殖22万只,生猪养殖大户32户,生猪常年存栏20000头以上,年出栏商品猪10000头以上,实现了产业“一穷二白”到“遍地开花”的深刻转变,走在乡村振兴的“新路口”,周溪人以生猪、中药材、水稻、食用菌等产业为根基,再一次朝着产业振兴的航道扬帆起航。


    来源:城口发布

    8 \7 |- M$ T3 c; {4 i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精致的猪猪女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官方微博:

    官方公众号:

    官方微信

    手机APP下载:

    官方微信

    QQ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爱上城口APP-城市品质生活服务商 ( 渝ICP备18015742号-1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