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是栖息的港湾,也是心灵的归宿。在城口县葛城街道,1425名退役军人就拥有一个共同的“家”——葛城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
自2019年8月,葛城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挂牌成立以来,一直以“争创一流、树立标杆”为目标,以退役军人为中心,大胆创新思路举措,狠抓工作落实,把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作为重要任务,多举措提升退役服务保障水平,不断增强退役军人的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让他们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今年88周岁的陈星奇,是一名光荣的退伍老兵。去年5月,葛城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职工袁海上门走访,老人还精神矍铄。7月,当袁海再次上门走访时却得到老人住进ICU病房的消息,这让袁海心中一紧,立即前往医院探望病情。
经过紧张抢救,老人被医生从鬼门关拉了回来。但曾经容光焕发的老人却已只有微弱意识,如同“植物人”,吃喝拉撒都只能依靠子女。这一幕,让同是退役军人的袁海湿了眼眶。 回到站里,他立即汇报了具体情况,此事得到了高度关注。经过综合研判,城口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为老人申请了“退役军人关爱基金”并及时送到了老人子女手中。 陈星奇不是个例。在开展服务工作中,葛城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建立了常态化联系退役军人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契机,将走访作为工作的“第一环”,不断加强与退役军人的日常联系,并定期对困难人员和矛盾诉求进行排查,全面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想方设法解决其实际困难和问题,打通了与退役军人的沟通渠道 相较于陈星奇,居住在柳杨社区的叶章奎显得更加艰难。他在2012年和2019年先后两次脑溢血,虽然幸运的保住了性命,却丧失了行动能力,只能常年卧床,妻子在家照顾他,没法外出挣钱,孩子的收入也很微薄,眼看着一个家就要这样被拖垮。
葛城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成立后,第一时间就到他家采集信息并向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报告,成功为叶章奎申请到了1万元的“退役军人关爱基金”和2000元的困难优抚对象临时救助,并联合民政部门,为一家人申请了低保,不仅解决了他家的燃眉之急,更为他们今后的生活提供了保障。 生活有了着落,叶章奎的心态也越来越好。如今,他已能拄着拐杖慢慢行走,连为他治疗的医生都不禁感叹“这真是一个奇迹”。 “我们服务的对象不只是叶章奎、陈星奇,而是全辖区1425名退役军人。”据葛城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负责人曾述学介绍,仅2021年“春节”、“八一”期间,站里就走访慰问困难退役军人及优抚对象202人,发放慰问金28万余元;慰问现役军人家属63人,发放慰问12000余元;帮扶解困退役军人8人,给予帮扶救助金48000余元;送达慰问信1000余封,让每一名退役军人都感受到来自“家”的温暖。 “做好服务,我们花了很大力气。”曾述学说到,自成立以来,站里一直坚持“场地整合、人员整合、资料整合、资源整合”工作思路,先后设置了退役军信访接待室、心理疏导室、老兵活动室、档案室、英模墙、荣誉墙、崇军文化墙等。同时,推进辖区10个社区(村)退役军人服务站点建设,理顺机制体制,完善基础功能配套。
“这个服务站好啊,我们老兵时不时就会过来聚一聚。”曾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黄华海,最喜欢老兵活动室和书报架。他发自内心地说:“这里,已经成为我们的第二个‘家’了。” “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加努力。”对于今后的工作,曾述学表示,葛城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将进一步延伸拓展“家”的内涵,发挥“家”的作用,更加人性化、精细化、规范化为退役军人服务,与他们成为真正的“家人”,为他们提供“家”的服务,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2 B" u4 {% X$ q* C;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