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行在高楠镇,绿水青山间一座座宜居村庄镶嵌其中,一片片承载着绿色希望的生态基地在田间延伸,一个个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项目落地生根……
坐落在县城西北的高楠镇,五个村子紧密相依,世世代代传承着“三大法宝”——洋芋、包谷和番苕,虽然能支撑着家庭的基本供应,但是只徘徊在温饱线。如今,群众们的思想也在升级,不满足于传统的“三大法宝”,而是渴望家门口有更好的产业,能够带动增收,提高生活质量。
以脱贫攻坚为契机,2015年,高楠镇党委政府开展人才回引,通过多种渠道联络渴望回到家乡自主创业的人员。 当时在矿山打拼数十年的陈云山,正是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两有青年”,两头担两头累,矿山工作的巨大风险让他夜不成寐。有一个安稳的就业环境和稳定的收入,是他一直梦寐以求的生活。 在人才回引的契机下,他回到生养自己几十年的家乡,准备创出一份既能照顾家庭,又能保证安全与健康的产业。通过实地考察,立足于高楠本地水土丰茂、温度适宜的自然资源条件,再加上在家种地带娃的闲置劳动力资源丰富,他最终选定了食用菌这一产业,并成立了重庆市城口县兄和鑫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创业路上总是免不了摔跟斗。建厂、选址、菌种、菌包、种植技术……初期的搭建全凭一腔回乡创业和对安稳生活的向往与热情,也许是习惯了矿山10余年单打独斗的生活,他并没有想到和谁联合,总想着要干出一番成就来,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食用菌企业创建初期,招聘了大量的本地工人,大家在家门口就找到了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的营生。在企业务工的群众过上了上班的生活,天天喜笑颜开,为菌厂的发展贡献力量,期盼着菌厂长长久久的发展下去,自己也能一直有个好去处。 食用菌产业如火如荼地推进,但前期单打独斗的弊端渐渐凸显...... 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和稳健有力的后续资金链支持,加上销售渠道不够成熟,仅在2015年、2016年这两年,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后续亏损就让这位创业新人尝尽艰辛。 一开始,由于企业的发展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指导及实践经验,控制不好大棚温度,导致香菇“胎死腹中”,这就让小半年的辛苦打了水漂。 高楠镇党委政府在了解到相关情况后,立刻联系县农委专家来到香菇基地,开展指导,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经过专家教授的实地指导,加上企业管理人员的艰苦学习和不断钻研,终于收获了第一批量大质优的香菇。 只是好酒也怕巷子深。2017年秋,由于销售渠道狭窄,导致大量香菇滞销,冷库里的香菇积了一批又一批。哪怕采摘的工人再舍不得,企业的负责人再痛心,为了保证香菇的质量与安全,还是只能进行忍痛处理。 企业再次汲取教训,这次,通过党委政府的牵线搭桥,陈云山带上良好的香菇样品,走遍浙江、重庆、西安等各大展销市场,磨破了鞋底子,也磨破了嘴皮子,终于打开了市场大门,建立了稳健的销售渠道,让小地方的小香菇,走向了大城市的大市场。
如今,香菇已经成为了高楠镇的龙头产业,带动本地就业近百人,每年支付工人工资约100多万元,让就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基石。 优良品质的香菇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为了保证品质,扩大市场,2022年下半年,高楠镇香菇产业立足于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进一步扩大食用菌企业的规模,引进更先进的技术,招募更多的本地村民务工,创造更大的收益。 香菇产业的成功,成为了其它产业发展的范本,丁安村的茶叶、团结村的生猪、黄河村的水稻、方斗村的中药材,都相继发展了起来,在市场上逐步站稳脚跟,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从小小的香菇入手,高楠镇产业发展点连成线,线带动面,通过整合全镇土地发展优势,凸显各村特色产业,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张连接各村发展的产业网渐渐铺开,老百姓对家门口的产业发展充满了希望,对高楠的发展更加地坚定自信。 不只是“低头种地”,更是“抬头看路”。“科学规划产业发展,确立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各村结合优势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真正让我们产业强起来,群众的腰包鼓起来。”高楠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蓝图已经绘就,一幅高效特色生态农业发展画卷正在高楠镇徐徐铺展。
来源:掌上城口 3 }. X, J% }0 ~;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