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 y z6 Q( T% ~) u. g' E7 Z1 g
“吃了城口老腊肉,当天回去都无悔。”这是儿子对城口老腊肉的评价,在他看来,仅此一条,来城口的理由就已经十足。
“你一定要写一写城口老腊肉,让更多的人知道,城口老腊肉不是腌制的含亚硝酸盐的不健康食品,而是传统工艺高炕慢火烘炕而成的健康食品。”朋友一再忠告我。
所以,写城口老腊肉既是命题作文,也是城口之行的集体作业。
说老腊肉之前,必须要讲一个小男孩的故事。
他的家在大巴山深处,家里很穷。八岁前,他没有穿过鞋,自己打草鞋穿。
因为父亲意外去世,母亲严重炸伤,小小少年的他,上完小学一年级,便背井离乡,去煤矿打工。
那时候,她的母亲每天需要二百块钱的药费。为了挣药费,返乡后的他,背起城口老腊肉来到江北区观音桥,沿街售卖。
在主城商圈兜售土特产,自然不被允许。但当管理人员听了他的故事,层报上级,破例允许。
就这样,每次卖老腊肉,挣三五百元,撑起了一个风雨飘摇的家。
如今的他,经过社会大学的历练,成为当地一家建筑公司老板,带动了一百多位员工就业。
致富后的他,不忘大巴山中的乡亲,常年开展慈善活动。
这是一个“卖老腊肉救母”的故事,也是城口青年自强不息的一个例证。
山中的土猪肉,自然是稀罕之物。就是说,在二十多年前,城口老腊肉就已经是土特产,为重庆市民所欢迎。
其实,城口老腊肉的历史由来已久,至少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在中国,为了保存新鲜的猪肉,让它存放的更久,先人们想出了各种方法。
有的用盐腌制,在我的老家就很盛行。有的采用柏树枝、桂花枝熏干,在川渝地区很流行。有的采用风干方法,在北方较常见。
而在所有的方法中,只有城口老腊肉使用的方法最为健康,它不仅不含亚硝酸盐,还含富硒元素,对人体大有好处。
城口老腊肉的制作工艺,凝结着先民的智慧。用四句话概括就是:高炕慢火,低温发酵,青冈原木,传统工艺。
在城口山区,海拔高,不少地区雪季长达半年。因此,山民都有围炉的习惯,炉火上方,是一层层的腊肉,经过数个月的烘炕,这样老腊肉能够保存几个月,乃至几年。
而专门生产老腊肉的企业,建有专门的炕房,多用青冈木烧火。青冈木材质密实,经久耐烧,火势稳定,为烘炕老腊肉之首选。
制作老腊肉需要慢功夫。从分割,到入缸,到上炕,需要几十天的工夫。
经过多天的烘炕,这些喝着山泉水、吃着五谷杂粮长大的猪,肉中的水分逐渐蒸发。
期间,猪肉还与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发生反应,进行发酵,形成了软糯无比的老腊肉。
正宗的城口老腊肉,皮薄肉厚,肉质紧实,逆光下,肥肉部分透亮,瘦肉部分红润。
看一眼,令人垂涎欲滴。吃一口,登上味蕾巅峰。
城口老腊肉,既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地理原产地标志产品。有这两块金字招牌的加持,城口老腊肉不仅可以放心食用,完全应该作为待客之首选,实乃人间之美味。
目前,城口政府部门正在牵头制定城口老腊肉的行业标准,产业发展规划不仅提上了议事日程,还在抓紧推进。
我无比相信,未来,城口老腊肉不只是以土特产的方式出现,而是承载着一种文化、一种传统、一种记忆。
提起老腊肉,我们想起高炕慢火低温发酵的传统工艺,想起与亲朋好友团聚的美好日子,想起老腊肉改变了一个小城人命运的故事。 来源:倾听峰声 ; d$ a2 I# N& G7 D# q R+ }$ b- h;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