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爱上城口APP-城市品质生活服务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47639|回复: 6

    【城中故事】老校友追忆在城中的青春年华,解放前后的城口老中学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服务组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积分
    33698
    发表于 2022-9-26 18: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脑海中的城口老中学

    ——纪念城口中学建校70周年


    本文作者:朱万鹏


    抗日战学胜利的第二年-1946年,我有幸考入了当时城口的最高学府--城口县立初级中学(即现在城口中学的前身),就读于第八班,同学有30 多名。中学设在城内新城街新城公园的山坡背面新城书院旧址。 


    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抗日战争后,策划要消灭中国共产党,调动装备精良的正规国军,师长朱济猛率领的140师驻扎城口,构成所谓“大巴山防线”,抵挡人民解放军从陕西进入四川。


    一个小小的城口城,家家都住兵,土城四道城门设荷枪实弹的关卡,对过往行人全面搜身,防止“共匪探子”通过。国民党提出的口号是:“宁错杀一千,绝不放走一个”。中学被国民党士兵占住,快要领取毕业证的第八班同学,无奈离开读了两年多时间的中学校。老中学门窗桌凳被士兵用来生火取暖过冬,校舍一片狼藉,成为废墟。


    近三年的初中生活,为我一生的做人做事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城口中学给我留下了很多难忘的记忆。


    老城中的校址是个历史悠久、宜于读书学习的好地方,据几位年老的教师介绍,这座学校是清代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由城口厅同知(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吴秀良率文武官员及各界人士捐资修建的,因建在新城城内,故取名“新城书院”。清代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改称为“城口厅高等小学堂”,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城口从太平县(今万源市)划出,名为“城口县”,“城口厅高等小学堂”更名为“城口县高等小学校”,曾留学日本的同盟会会员罗绍穆任校长,上任后写了校歌,其歌词曰:


    “旧之葛城,蜀之极边,文化梗塞其间;

    改弦更矢,文明进展,有赖吾伊少年;

    道德尚旧,知识取新,吾辈勉旃勉旃”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县长周其瑞,根据城口没有中学,小学毕业的学生年纪不大,要翻山越岭,步行到数百里外的宣汉、开县、达县、通江、巴中、万县等地区读初中,实在不方便,困难使学生放弃了读书,造成城口人文化落后的局面。


    于是,召开各乡绅会议,商讨建立初中事宜,征得各界同意后,报请上级批准,在新城书院校址招考了40名高小毕业生为“国立城口县初级中学”第一班,和原来高等小学学生挤在一起上课。此时,中学教职员工仅有5人,不久,小学便搬到河街较场坝演武厅新修木结构校合。


    老城中(即城中老校舍)从1942年招收第一班,到1949年上半年,共招考了十三届,毕业8个班,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948年,分三个年级6班,学生近300人,教室不够用,于是便将两间大教室用土砖隔开为四间教室,学生宿舍不够,将总务室的储藏室挤出来,放上下床铺作学生宿舍,学生的活动范围极小。




    进校第一堂课,便是音乐老师教唱《城口中学校歌》。这是开县籍的第一任校长张斗元作词,蔡汉江老师谱曲的校歌,歌词是根据城口特色创作,很受本县学生喜欢。时间过去六十年,七十几岁的我,仍然能哼曲: 


    “川陕鄂门户,繄为城口,巴山障其北,两川西流。物产富,盐煤铁,药材丰厚。昔诸葛亮于此屯兵,布展谋猷。惟我母校,于斯创首,昔日书院,今日学府。英才系代出,贵能继其后。噫吁休哉校范,吾侪享有,致用立先立志,谨慎不苟。佩四维以当宝训,从八德以自守。研教学兼重体群美,完抗建之宏谋,由修齐而治平,继往庶勋猷。”


    细细品味这首歌,受益匪浅,给后人很多启发。但愿这首校歌作为城口中学的宝贵精神财富,好好传承下去。


    1946年春季,新上任的县长蒙树模来中学视察,发现中学的大门面向兰家寨笔尖山,而被门前的城墙挡住了学生视线。县长认为这对学生的视野有妨碍,必须拓宽城墙修校门,让学生的活动范围扩宽,目光看远点,才有发展的潜力,同时也为学生进出学校开了方便之门。蒙县长当即下令,立即拨款动工拓开城墙修校门。


    城墙是清代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修筑,据业内人士考证,城墙是用糯米稀饭加石灰。盐巴、黄泥土调和成浆作粘合剂,采用坚硬的龙骨石砌成,十分牢固。经10多个工人花了一周的时间才将坚固的城墙打开了一个五公尺宽的大口子,找河街上场头姓石的木匠,做了两扇十公分厚的门在几个泥水工配合下,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将校门修成。


    县长蒙树模亲自用毛笔写了“城口中学”四个一尺见长的大字,请三塘坝的周石匠磨平了一块五尺长的旧石碑,将“城口中学”四个大字刻上石板,镶嵌在新校门正上方。


    新校门落成仪式选了个吉祥日举行。县上党政军的要人均到场祝贺。城内城外居民和学对修这道校门感到很高兴,都说这是为老百姓开了一道方便之门,有人便即兴取了一个名字——“小南门”。



    走出小南门,下十多步石阶梯便是环城马路(所谓环城马路,是驻扎城内的国民党士兵在一百八十多丈的城墙外,修了一丈多宽的土路,供部队训练和老百姓休闲散步的区域。)从此,住东门外的和河街的学生,不必经过新城街进中学。




    教我们的老师中,年老的有肖子健、张敬斋、但更生,三个都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会员,在辛革命中贡献了青春,是很有声望的老前辈,他们教古文,严肃认真,讲解通俗易懂,为了增强学生的接受能力,经常向学生叙述自己参加辛亥革命的经历,介绍自己的坎坷人生,要求年轻人多读书,学好孔孟之道,做一个对社会、对家乡有贡献的人。


    教美术的李介福老师,是我们最喜欢的老师,他画的麻雀和牡丹,很逼真;他讲课耐心。教音乐美术的何赐荣、于德才都是学校的后起之秀,讲课很有活力。上英语课的王有哲老师,在课余时间经常用自己上大学的经历鼓舞我们要有奋斗目标,争取考上大学。


    校长康庄兼教们的化学物理课,他讲课的特点是不备教材,不看课本,但是走上讲台便在黑板上一边写一边讲解,口若悬河,而我们拿着书本对照,他讲课的内容一点也不走题,大家一致佩服校长超人的记忆力。


    负责管学生纪律的训育主任朱宁侯、夏眼镜是学生们最怕的老师,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学生出一点差错,小则训斥,重则体罚(打手心、打屁股)。有一学期八班的李忠禄同学结婚,要大家去做客,但是结婚日期没有定在假期,而是在星期五,我们八班同学在上完晚自习后到新郎家去玩了一小时,熄灯前赶回学生宿舍。


    星期一全校学生在操场升旗仪式结束后,夏老师突然宣布:“八班的同学留下,其他班的同学回教室”,我们都不知道犯了什么错,个个目瞪口呆,却不敢问。这时,夏老师叫两个大同学回教室搬来一个长条凳。长条凳放在学生面前后,夏老师非常气愤地讲话了:“你们上周不好好在学校读书,去参加结婚典礼,成何体统?今天给你们一小小处罚:男生打十个屁股,女生挨十个手板。大家依次,一个一个地接受处罚,态度不好的要加倍处罚。”


    全班同学没有一个蒙混过关的,每个同学都哭肿了脸,回到教室生闷气,却没有一名同学去抗议。



    中学纪律严格,但是有个别调皮的大学生仍然我行我素,背着老师做坏事。1947年的上学期,一个漆黑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有几个男同学,翻过围墙,轻脚轻手撬开女生宿舍的门,用手沿着床沿摸熟睡中的女生的脸,其中有一个男同学摸到一名有残疾的女生的脸,这位男同学很失望,一气之下扇了女生一巴掌,遭到突然袭击的女生立即大喊“有强盗!”


    几个摸夜螺丝的吓得拔腿就跑,偷偷跑回男生宿舍,爬上自己的铺位假装睡觉。被叫醒的值班老师拿着手电筒、桐油灯到处搜查,毫无结果。只是在第二天的全校朝会上,不点名地把摸夜螺丝的同学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借此事件教育全体同学,要本分做人,讲究文明,不要做违犯礼义廉耻的事情。



    学生抵制警察调戏女学生,引起一场轰动全县的打斗。


    1946年10月10日晚上,城里中小学校学生以及民众举行了热闹的提灯火炬游行。游行结束后,大家聚集到河街关庙坝(即现在的工商局职工宿舍处),观看文艺演。


    刚看了几个节目,舞台下而便骚动起来了,观众推来推去,一片混乱,台上演员及台前坐的党政军要人在卫兵保护下慌慌忙忙地从河坝撤走。原来有警察动手动脚,试图调戏女生,遭到女同学的强烈反抗,站在身旁的男同学见此恶劣举动。一部分大胆地站出来保护女同学的安全,一部分与警察展开打斗,在混乱的冲突中,中学一位年幼的男同学被一名警察用重物砸伤了头部,血流不止,处于昏迷状态,在场的学生家长很气愤,立即和男同学一起,将受伤的学生强行抬到警察局长的床上,要警察医治伤员和经济赔偿,局长看到昏迷中的学生,头上有个被打的大坑,吓出一身冷汗。


    学生家长扬言:“是蒙县长教唆警察打学生,要向上面控告县长。”县长见这冲突发展下去必对自己不利,便急忙出面调解:警察局负责伤员的医疗费用和营养补助并赔礼道歉,县长本人则私下送旧币二百万元给受伤学生家长,作为升学费用,这样才让打人事件平息。遗憾的是,这位才华出众的学生,建国后参军从事军事教育,成就突出,提升为大校,退休不久旧病复发,医治无效逝世,成为人们心中的遗憾。


    老城中学生生活非常艰苦,吃住行都不顺心,只能将将就就过。首先是学生宿舍既潮湿又昏暗,床位不多,上下铺,必须两人同睡一张床,几十个同学挤在两个大寝室里,空气污浊,晚上经常有吵架斗殴事件发生,影响大家睡眠。


    遇上下大雨,脱在床前的鞋子常被雨水浸湿,学生中有患皮肤病,如疳疮、脓疮病的,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医治会互相传染,严重影响了读书情绪。


    学生食堂也是礼堂,有十几张木桌——学生的伙食是总务室操办,虽然每天都有学生轮流派到厨房去监厨,但物价不停止地上涨,蔬菜和肉食很少。每顿8个人一桌,每桌一小木盆汤,汤里漂浮着十几片一寸长的豆腐,另加一盘炒菜。


    学生吃饭的时间做了规定,只能在5至10分钟的时间里将饭吃完,值日老师哨子一吹便要结束吃饭,因此,吃得慢的常常被老师追着打。


    每七天吃一次肉,称为“打牙祭”,一小盆红烧肉端上桌,几筷子便扫而光了,大部分学生每天都只能吃个半饱。而每学期规定交的伙食费分文不能少。


    学校道路全是泥土,那时能穿上胶鞋和皮鞋的学生极少,穿草鞋、打赤脚的很普遍。晚上洗脚一个大木盆大家轮流洗。一个同学有烂指丫,没几天便传染到很多同学。比起来,现在学校生活实在太好了。




    1946年的第八班,是城口1949年12月起义解放前最后一期毕业班,虽然未拿到毕业证,散学前拍了一张全班同学集体照,20 名同学的年龄相差有六七岁,当时我最小,十五岁,大的已经有22岁。


    其名单下:赖永凤、税建民、庞烈荣、王升云、张正华、王洪洽、何治荣、耀先、袁开俊、王文静、庞玉千、龚天章、袁朝坤、张金贵、杨定永、朱万鹏、王文春(罗代春(女)、何宜秀(女)、张国良。


    1950年1月,城口县人民政府举办了知识青年训练班,城中师生有282 人报名参加,中八班有十几名同学参加了学习。1月14日学习结束,我报名参加工作同时加入了青年团组织,和我一起参加工作的有何宜秀、张金贵、罗代春、庞烈荣。


    八班其他同学不久也当了小学教师,杨定永、袁开俊参军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的战斗,有个别同学在家务农。


    值得一提的是,中八班的同学非常注重友谊,三年的同窗生活,患难相交,从未打过架。几十年从中断联系。到2012年止,尚有六位同学健在,他们是:赖永凤、袁朝坤、罗代春、何宜秀、张金贵、朱万鹏。


    这些同学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挺过来了,实在不容易。现在各家都儿孙满堂,共享天伦之乐;这要感谢党和人民的培养,感谢城口中学对我们三年的教育培养。


    祝城口中学永远昌盛!


    (本文系作者为城中中学70周年校庆所写)


    作者简介:


    朱万鹏,男,汉族,1933年8月1日出生于城口县新城街88号,1949年毕业于城口初级中学。1950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并被批准加入青年团组织,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收音快报》、《城口报》编辑记者,区委宣传委员,县党史研究室主任。参加《中国共产党城口县组织史》、《城口苏维埃政权》、《城口和平起义》、《城口党史资料》的主编工作,同时,参与编写《四川省老区概览》一书。曾获四川省党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94年退休后,继续从事城口老区的宣传教育和写作工作。现在是中国通俗文艺研究文员、重庆市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重庆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员、重庆市诗词学会会员、城口县老促会顾问。多篇文章在《重庆晚报》、《四川老区》、《最重庆》、《老同志生活》、《讲故事》《新世纪聊斋》《辛亥重庆》、《南山风》等报刊书籍上发表。2009年赴北京出席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


    来源:城口中学校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精致的猪猪女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296

    帖子

    140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09
    发表于 2022-9-26 18:14: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城口中学的历史故事真的很吸引人呀,当年我们读书时,操场还是泥巴,要带烧过了的蜂窝煤去铺操场,时隔,多年好久回去打场球就好了
    回复 支持 14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72

    帖子

    18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84
    发表于 2022-9-26 18:16: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1942年建校,今年应该是80周年了吧,这篇十年前的文章,也唤起了不少回忆,不知80周年还搞校庆不,疫情去不了现场,看看直播也挺好的呀
    回复 支持 17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55

    帖子

    15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8
    发表于 2022-9-26 18:18: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时间真的过得快,岁月也历经沧桑
    回复 支持 15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4

    帖子

    5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8
    发表于 2022-9-26 18:29: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晓得余老师还在城中没,他教物理挺有趣的
    回复 支持 15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280

    主题

    2323

    帖子

    699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999
    发表于 2022-9-26 18:37: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繁华只是一瞬间 发表于 2022-9-26 18:16
    . P! P  k! l. {1942年建校,今年应该是80周年了吧,这篇十年前的文章,也唤起了不少回忆,不知80周年还搞校庆不,疫情去不 ...

    + R; }+ I( \8 x/ T  Y. N9 l, b8 b文真意切,感情至深
    回复 支持 14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主题

    3189

    帖子

    740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01
    发表于 2022-9-27 07:43: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学校的历史变迁和发展,看的让人如身临其境。而这些变迁和经历,就是岁月的见证,形成了城口中学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对比过去,现在的学生很幸福了,但愿都能够懂得珍惜。
    回复 支持 1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官方微博:

    官方公众号:

    官方微信

    手机APP下载:

    官方微信

    QQ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爱上城口APP-城市品质生活服务商 ( 渝ICP备18015742号-1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