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云淡,山深叶红,溪流蒙雾,风清月朗。
深秋的城口,最引人注目的是古老巴山幻化成的宽幅式的彩色画屏,一幕又一幕,应接不暇。过眼的千沟万壑,层林尽染,都让人惊叹不已,暖融融的秋色,似乎阳光般流淌在心底。
沉浸在浓浓乡景里的我们,途经灵动潺潺的河鱼乡,住进了扶贫故事里的民宿。听说民宿投资人31岁时,来到了这个北纬31度的地方,望着一条平卧的小溪激动不已,从此成为一个闯进大巴山深处“吃螃蟹”的人,于是有了创意“三十一涧”。至此,他联动山民,开启了民宿业的发展。
夜里,睡在半山腰上一个吊脚小木屋内。门号“立春”,落叶飒飒,苔藓盖檐,橙色灯光,温馨又温情。古朴诗意的风格,让人兴奋得难以入眠,不断地问自己,如果没有入山的道路,如果没有来回奔跑的车辆,如果没有一波又一波赶潮的人儿,把山外的精彩世界搬进大山深处,这儿会住着“天外天山外山”的人吗?这儿会有一房难求的兴旺旅游产业吗?这儿会发生小康奇迹吗?欣慰的是,城口人已经为我们释惑解疑,我们沿路沿河目睹的村落给出的乡村振兴答卷,还在热火朝天地向前展开……
清晨一觉醒来,轻轻推开落地木窗,看太阳缓缓升起,看重峦叠嶂、五彩缤纷,看行若流水的云烟。听着鸟声,听着水声,听着风声,享受那憩息在云之下、树之上、随松涛荡漾的逍遥。
用过早餐后,走进岚天乡一个枕山卧水的农家。院坝收拾得干干净净,铺满了一地红艳艳的辣椒;院坝边的栅栏换成了现代的栏杆,挂着成串成串长达十多米脱了壳的苞谷棒子;院坝坎下,山溪水浇绿的什锦菜蔬青绿欲滴。这间翻修后的房屋,像一幅油画《山居图》,立在山水间,摇曳着巴山的风情。环境改变了人的生活习惯,农家大娘穿着打扮也不像山里的人了,一张笑脸十分灿烂,“盖苞谷壳,吃洋芋坨,烤转转儿火,一身油壳壳”的苦涩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大娘说,她这辈子还有一个愿望,等高速公路通车了,要出一趟城囗。这一句话也让我想起至今住在开州老家的大哥,他也曾经对我说过,等到进城口的高速公路通车了,无论如何要去城口一趟。20世纪70年代末,不到30岁的大哥便加入到“开城”公路的筑路大军中。在城口临界的雪宝山脚工段上,冒着饥寒,鏖战了一个春秋两个冬。现在回忆起这件事,我的大哥还是一脸苦涩。他说,那个时候条件差呀,为了吃饱,用限量的米罐饭与当地人换红苕苞谷和洋芋撑肚皮,每到大雪封山的时候,工棚过不了夜,就往当地人家里走,睡在稻草或者苞谷壳里面。再苦再累,从不偷懒,心头就憋足一个劲儿,拼命也要把路修到城口去。遗憾的是,大哥至今还没有坐车走过通往城口的这一条公路!
此时此刻,大娘的愿望、大哥的愿望融在一起了,同系在城口进入“高速”时代的命脉上,他们的梦圆时刻,指日可待!
正午时分,阳光越来越明亮,整个山脉镀上了一层金光,肃穆而又壮美。踏上北屏,心潮随着眼前的山山岭岭起伏。千叶万树,色彩纷呈,一树引领,满山呼应,整个山林跃动着橙黄与艳红,几十里长的彩林带从绵延的山谷铺到了天边。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七彩的峰峦,构成美到极致的自然画作,上上下下的游人像长龙一样蜿蜒前行。我们穿梭其间,景色尽收眼底,心飘飘然了,随着秋风飞去了天南海北……
依依不舍地离开城口,心绪却念念不忘。沉醉在城口的秋天里,有爱有赞,有敬有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