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县中学里有一位老师,于1939年12月生于原四川城口,1962年徒步到原开县参加高考并考入成都大学力学系(2年后并入四川师范学院数学系),1966年本科毕业后一生从事中学数学教学,自1976年秋至1983年7月,以班主任身份先后带领高78级2班、高八0级1班、高八三级二班参加高考,上线、上名校率在城口乃至原万县地区高考史上赫赫有名,之后继续执教,直至2007年正式离开教学岗位。于1979年被原万县地委行署授予“优秀教师”称号、1989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教师”称号。他就是深受同校教职工钦佩、无数学生爱戴的张成义老师。
——深切怀念张成义老师
1980年9月,我初中毕业考入城中高中,刚送走一届毕业班的张成义老师成为我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
张老师时年四十来岁,身材颀长约175㎝,面容瘦削黑黄(营养不良之故),眼神坚定有神,头发略显蓬松,衣着朴素整洁,不苟言笑,给人以不怒自威之感;内心如火,使人又能感受到温暖。只要一想起张老师,他的这些形象就会出现在我的脑海,他和我们教学相长的往事就会出现在我的眼前……
——张老师内心强大,从不屈服于困难。他的妻子住在农村,有四个女儿,较双职工的城中其他老师来说,其家庭生活无疑要困窘得多,更槽糕的是他妻子于80年冬因病医治无效离他而去,使得他的家境雪上加霜,但是他始终咬紧牙关,默默地忍受着生活之苦、丧妻之痛,以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一心扑在教学上,扑在他的学生身上。到我们毕业,他连续担任了7年的班主任,送走了三届毕业班,向高等院校输送优秀人才50来人,其中多人考入北大、复旦等重点与名牌学校,也由此奠定了他一代名师的地位。他退休后,雄心不减少壮,仍坚持教了两届班级数学,直到2007年才正式离开了他一生挚爱的那三尺讲台!
2013年9月9日,城口县委原书记裴智等一行人在县医院看望张成义老师。 图源城口新闻网
——张老师心存大爱、不持偏心。我所在的二班50余学生,既有城镇的,也有农村的,成绩有好的,也有差的,而张老师都是平等、无差别对待,几乎视同自己的子女,尤其是对农村来的、成绩差的、甚至调皮捣蛋的,从不带鄙视之色。据曾住过校的同学回忆,张老师经常到他们寝室去,问其吃、住情况,问学习有无困难,使他们感受到严父般的温暖。当学生表现不好,或者做了什么“坏事”,张老师都会严肃地给予批评,还教学生如何与人为善、积善成德。那时的某些理化老师(不否认他们的优秀)有些瞧不起学文科的,但张成义老师却没有嫌弃文科生,经常鼓励说,文科理科都重要,文科生只要刻苦努力也能学出成绩、为国家做出贡献。正是在张老师的鼓励之下,不少文科生硬是争气考出好成绩被高校录取,令理化老师不得不刮目相看!
——张老师的教学深入浅出、循循善诱。高中数学中,无论从集合、函数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还是从三角函数到数列、解三角形,等等,张老师都能用最简短的语言讲出来(当然有时候也会重复),用最精炼的文字写出来,用最标准的图形画出来,让学生们轻松学起来;不少同学遇上难题去请教,张老师从不拒绝,而且讲得很耐心,直到学生弄明白为止。在高考前总复习阶段,张老师还时常给我们讲重点,还让我们多“刷题”以备高考,记得当时做的数学题主要是北京海淀中学出的。教与学相长在数学课体现得尤为明显,因而大多数同学的数学高考成绩都很不错。
——张老师从不忽视劳动和体能锻炼。张老师时常说,学生不能当“书呆子”、不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于是经常组织我们参加生产劳动,为此同学们曾私下称他是“劳动模范”呢。重要的有好几次:一是高一,值秋冬季节,张老师带我们去校内农场的一块白菜地,现场示范如何松土、除草,挑粪、淋粪,我们亦步亦趋跟着干,去认真体验“稼穑之艰难”;二是到城中在城北后山的“红宝农场”(距县城约20多公里,多是崎岖山路,单边走一趟要二至三个小时)劳动,据同学回忆,有两次,一次是从农场背“洋芋”回学校食堂,二次是将那里的苹果树苗运回到校内农场;三是到校内“苹果园”除草施肥,其中一回值苹果熟了,又红又香,惹的同学们垂涎欲滴,大胆者还乘张老师不注意“偷吃禁果”;四是到校外仁河河坝运石头用于学校基建,都是自带背篼箩筐、打杵扁担,背的背,抬的抬,往返数次,最后卖石头的钱做了“班费”。劳动之外,张老师还抽空查看我们上体育课、经常督促我们去学校广场做课间操。劳动、做操偷懒不去的,一旦被发现,那肯定少不了要挨张老师的“剋”。经过劳动和体育锻炼,同学当中几乎没有生病的!
——张老师重视家访和个别谈话,实现学校与学生家长联动。头三学期,张老师经常抽时间到我们这些学生家里访问、找学生谈话。至今我还记得,80年深秋的某星期天下午,张老师从城中经仁河大桥步行到太和场茶厂家访,正在洗鞋子的我看见张老师来了,就将他领进屋去,和我的父亲交谈,大约半个多小时,谈话具体内容应该是我的学习及表现情况。张老师走之后,父亲接着对我又训导了一番。另外一次,因为我学习浮在表面,还有些轻狂,张老师专门找我谈过话,那是家访后不久一个冬日雪天的中午,在他家里(城中老综合楼2楼左侧最里头,面向球场的那一间),依稀记得他说,要向姐姐(我姐姐是张老师教的上一届学生,读的两年,考取的是一所省属重点中专)学习,多些勤奋刻苦,把学习突上去,争取考上一所好学校。自那以后我几乎就把所有心思放在学习上了。之后我考上西南政法学院法律专业,应该说是没有辜负张老师的良苦用心。
——张老师语言严厉,极具震撼力。高中三年当中,张老师对我们50余名学生教、管严格,说过很多话,大都记不清了,但有这么几句城口土话始终镌刻在我记忆的深处:第一句是“不要三两肉一扎背(篼)、二抛二抛的”,指的是读书、做人要实诚实在;第二句是“没有血也要有三滴黄水,”指的是做人要讲良心、有血性;第三句是“不要揣空辣子钵钵,”指的是不要早恋、不做与学习无关的荒唐事。现在想起来,这些话很接地气,不仅体现出传统优秀文化思想,更是现实生活与人生的总结,永远都不会过时!
高中毕业后,我就走出城中到重庆求学,四年后来到老家云阳工作。虽相距数百公里之遥,但我们师生间的情义从未被阻断过。只要能回城口,我都会到城中去看望敬爱的张老师。记忆特别深刻的一次,是2006年10月中旬,我因公出差到了城口,公事之余又回到城中拜访了多年未见的张老师(同去有我三年的同桌黄韦和何四清等7、8个同学),师生相见,相谈甚欢,其乐融融。在提及当年我高考数学的“失误”时,张老师依然十分遗憾,说我要是再细心一点,数学成绩几乎可以得满分的呀,还提醒我说人生短暂,可经不起几次失误啊!最后,张老师应我的请求欣然将当年的“八三年全国统一高考试题及答案”送给了我带回云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见面竟成我与他师生间的永诀!每当看到存放在家中书架上那份弥足珍贵的高考资料,思念之情都会油然而生,真后悔在张老师的晚年咋就不多回城中几次去看望张老师呢?!
另:从《城口中学校史》得知,张老师于1966年6月从川师毕业后被分配到云阳县高阳中学(依然存在)教书,至1972年7月调回城口,整整6年时间。没想到的是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我由组织上安排到高阳镇政府担任副镇长,分管政法及信访稳定工作,其间还到过高阳中学。这真是上天注定的我和张老师之间的特别缘分!我曾联系过高阳中学,试图寻找张老师在那里的工作、生活痕迹,可惜由于年代久远、物是人非,高阳中学除了历年教师名册中有他的名字等基本信息外,有价值的资料竟一无所获!
张成义老师 作者供图
……
张老师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却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
他对我们学生的情意广博、绵长,而我的追忆、叙说却不及万一,但我最诚挚地祝愿:
张成义老师在天国安好!
张成义老师的精神风范长存!
城口中学高83级二班 李旭华
于2022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