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临近,重庆城口县的迎春灯饰开始陆续点亮,年的味道越来越浓。但在几年前,对于不少人来说,这个一家人团圆欢聚的日子,迎接他们的却是各种“吃不起”的人情酒、无事酒。变了味的“办酒风”让人情消费越来越高,人情渐成“人情债”。 近日,上游新闻记者从城口县获悉,该县近年来通过“立管引惩”四字诀,狠治“办酒风”,有效减轻了群众“人情债”的沉重负担。2022年,该县累计劝止“无事酒”和大操大办1600余起,为每户每年节约开支超万元。 曾经 家里母猪下崽都要请客摆酒 “以前真的是人情大如债、头顶锅儿卖。” 谈到整治“办酒风”,重庆市城口县蓼子乡村民胡德富说,他一直都是举双手支持。 胡德富今年32岁,在外地从事驾驶运输工作,一家人年收入在八万左右。但以前“办酒风”盛行的时候,接近一半的钱都花到了吃席送礼上。 “就拿5年前来说,光是在我们乡头,我一年都要吃上百场酒。” 胡德富回忆,那一年,他参加的酒宴除了传统的红(结婚)白(丧葬)酒宴外,还有生日酒、升学酒、乔迁酒、出院酒和满月酒等等。最离谱的是,一位朋友家里的母猪下崽了,竟然也办了场酒。 “很多酒席我都不想去,主要是因为乡里乡亲之间实在抹不开面子。” 说起以前的“人情酒”,胡德富既无奈又气愤。 频繁的请帖,更让不少人滋生出“一年送出去这么多,不收回来就亏了”的想法,有喜事就大办,没喜事就创造喜事办,办酒送礼风陷入恶性循环。 整治 党员带头群众自治刹住“办酒风” 针对老百姓普遍反映的情况,近年来,城口通过多举措持续发力整治“无事酒”。 城口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城口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出台《规范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暂行规定》等制度,明确管理规则、报备审批、违规处理等规定30余条,除婚丧嫁娶以外一律不准办酒、婚丧嫁娶酒宴一律不超过20桌等成为党员干部的刚性约束。 同时,按照广听民意、广集民智、广聚民力的原则,达成农村地区操办酒席“3办11不办”共识,除婚丧嫁娶以外一律不办酒席,并将群众共同意愿上升为村规民约。 “我们通过乡镇指导各村普遍成立红白理事会,推举群众基础好、威望高、心肠热的乡贤担任红白理事会会长,由红白理事会对酒席性质、酒席范围、酒席规模等全过程从严把关,既严格控制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还服务了群众需求,颇受群众欢迎。” 该负责人举了一个例子,庙坝镇兴旺村贫困户滕某原本打算操办贺房酒,在乡村干部和红白理事会的劝说下他打消了操办“无事酒”的念头,用准备办贺房酒的成本2万多元购买了餐馆用品,办起了农家乐,还享受到相关政策支持,农家乐开业半年实现纯收入3万多元。 如今 每户每年节约礼金开支超万元 经过近年来城口县多举措持续发力整治“无事酒”,清新的文明新风尚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身边。 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城口累计劝止“无事酒”和大操大办1600余起,平均为每户每年节约开礼金支出超过上万元。 蓼子乡村民王金英直言,在全乡大力整治“办酒风”之前,每年的礼金花费大约15000元以上,而去年他没有参加过一场“无事酒”,礼金花费也缩减到7000元左右,都是亲朋之间正常的婚丧嫁娶。 对此,胡德富也深有同感,在整治无事酒之后,2022年他的礼金花费从以前的3万多元减少到一万多元。 “人情往来几乎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事,这也无可厚非。但是,也要在保持传统风俗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让酒席成了生活的负担。” 如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无事不办”成为城口群众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卸下了“人情”包袱,让城口轻装奔向振兴。 来源:上游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