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 官方微信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88888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手机访问
  • 爱上城口APP-城市品质生活服务商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16389|回复: 1

    点赞!城口县坚守山村教书育人38年的“最美教师”陈申福获评“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复制链接]

    6539

    主题

    6626

    帖子

    2万

    积分

    服务组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积分
    23878
    发表于 2023-3-29 14: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月28日晚

    2022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颁奖典礼

    在重庆广电大厦演播厅举行,

    揭晓了2022年度“感动重庆

    十大人物”及特别奖。


    来自我县龙田乡仓房村教师

    陈申福

    获评“感动重庆十大人物”!



    颁奖词

    唤醒山村的,不是鸡鸣,

    而是知识的火把。

    38年耕耘讲台,
    贫困也不能阻挠你播种希望。

    你让山乡的孩子心向远方,

    让梦想在春夜发芽

    ——师恩育沃土


    坚守山村38年 照亮山里孩子出山路


    陈申福,男,1959年7月生,重庆市城口县龙田乡仓房村小学教师。20世纪80年代的仓房村,9成以上的村民是文盲,不少人因为长期无人交流,竟不大会说话。1984年,作为村里第一个高中生,25岁的陈申福回村成为仓房小学唯一的教师。38年来,他教了300多名学生,培养出40多名大学生,成为“愚人村”的摘帽人。如今,已经63岁的他依然坚守在讲台上。陈申福相继荣获第六届“感动城口十大人物”、2022年第四季度“重庆好人”称号和2022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称号。




    “愚人村”的悲哀


    城口县,地处大巴山腹地,群山莽莽,沟壑纵横,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说法,而仓房村,更是这种地貌的典型。

    20世纪80年代末,《四川日报》一位记者翻山越岭走进龙田乡仓房村,为这里的贫困状况所震惊。同当地人交流后,他发现了一个更令人揪心的事实,当地人九成以上是文盲,不少人因没有文化和长期无人交流,竟已不大会说话……

    这名记者后来写了一篇名为《“愚人村”的悲哀》的报道,“愚人村”这个名字不胫而走,给仓房村的历史记上了耻辱和深刻的一笔,也深深刺痛了陈申福的心。



    “那我来当老师”


    20世纪80年代以前,仓房村基本都是文盲,能认识几个字就是村民中了不起的“文化人”。

    新中国成立后,直到1965年,村里才有了第一所“学校”,只有几名学生,唯一的老师,还是从外村请来的,没过多久就因为无法忍受艰苦的条件离开了。后来,村里四处求人,但也没有一个老师能待上两年。

    陈申福是村里第一位高中生,毕业后,便在外面打工,但每每想起在仓房上学的情景,他就忍不住为村里的孩子担心。1984年,又一位老师离开了,陈申福听说后,毅然返乡,成为仓房小学唯一的老师。“老师留不住?那我来当老师!”陈申福满脸坚毅。

    成为教师后,陈申福起早贪黑认真备课,根据学生情况针对性制定教学计划,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成绩大幅上升。陈申福因此“一炮走红”,村民们纷纷将孩子送来读书,班里的学生一下子达到60多人。



    “书本远比黄豆种重要”


    学生多了,原本略显空荡的教室变得异常拥挤,黑压压的一片。陈申福说:“家长愿意把孩子送来,是对我的信任,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但我相信自己能行。”

    话好说,事却难做。80年代的仓房村,家家户户都很穷,家中孩子多的,仅书本费就得好几块,对大部分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60多个学生有一半缴不起书本费。“没钱就买不回来书本,学生就没法开展正常的学习,课程进度也跟不上,学生肯定考不好。”这急坏了陈申福。

    时值金秋九月,正是部分农作物收获的季节,陈申福家也一样。一天,陈申福看见妻子在收拾黄豆,突然灵光一闪,便找到妻子商量,想把黄豆卖了,把学费垫上。“这是明年要用来当种子的,卖了明年办。”妻子杨正菊本不想同意。“黄豆是种子,书本是知识的种子,知识远比黄豆重要。”直到半夜两点,妻子才同意。陈申福便举着火把,背上六七十斤黄豆,穿过15里的山路赶到县城变卖,卖完后又匆匆忙忙地赶到书店,买好书本又马不停蹄地往回赶,回到家,已是半夜。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陈申福背着书本往学校赶去,“我要把书第一时间发到学生的手里。”



    “我走了,孩子们怎么办?”


    20世纪90年代,村里兴起务工潮。不少村民外出务工,一年能赚到上千元。但有高中文凭的陈申福,月工资仅有9元,还要等到年终才能领到。在结婚生子之后,日子过得更紧了。

    2000年前后,陈申福的孩子一个上大学、一个上高中,巨大的压力,让陈申福不得不考虑另谋出路。

    得知消息的村干部、学生家长都劝陈申福继续留下来。

    回忆起那段艰苦的日子,陈申福感慨万千:“当时真的是饭都吃不起了,晚上愁得瞌睡都睡不着,心里就像有两个人在打架,一个说,你这么坚持是为哪般,赶紧走吧,哪儿不比耗在这里强?另一个说,不行,不能走!我走了,孩子们怎么办?”

    妻子杨正菊原本想劝说丈夫放弃,但看着他内心备受煎熬的样子,说出口的话却变成了“要不你还是留下吧,我出去进厂挣钱”,说完就抱着他,一边打一边哭。

    谈及这些往事,陈申福总会充满愧疚,眼泛泪光,“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就是老婆和孩子,这些债,也只有下辈子才还得上了”。



    “不能让一个孩子失学”


    改革开放后,村民大多想的是外出卖力打工挣钱,对读书不太重视。在陈申福教书的前几年,他经常发现学生没来上课,找人一问,多半是家长把孩子带上一同打工去了。

    邓光友便是其中之一,由于家庭贫困,一家四兄弟没有一人读书。

    陈申福想方设法为他们垫上学费,四兄弟入了学,可让他没想到的是,仅仅两个月后,四兄弟就集体辍学,上门一问,两兄弟跟父亲出门打工去了,另外两兄弟跟着母亲在家里种地。

    从那以后,他开始了密集的家访,不厌其烦地给村民做思想工作。

    在他的劝说下,大部分村民慢慢转变了观念,支持孩子们上学。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大学生走出仓房、改变命运,村民们对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大家纷纷认识到只有读书才能断掉穷根。

    现在的仓房村,家长们纷纷将孩子送到龙田乡中心小学、县城学校甚至是重庆更好的学校读书,老旧的落后思想已经一去不复返。



    “要为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2年,陈申福已经63岁了,这是他在仓房村小学任教的第38个年头。38年来,他先后教过300多名学生。在这300多名学生里,有190名初中生、65名高中生、49名大学生,“愚人村”的帽子已经彻底被摘掉。

    其实,早在2019年,陈申福就已经退休了,家里的大孙子都已经四岁了,妻子也劝他一起去县城和孩子们生活,但想到村里的孩子,他还是义无反顾地接受了县里的退休教师返聘,又回到了他熟悉的三尺讲台上。

    2022年6月,陈申福送走了仓房村教的最后一届学生,像过去几十年一样度过了暑假,眼看着离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陈申福的眉头也越皱越紧。

    妻子宽慰道,“村里没有适龄学生了,去城里带孙儿嘛,闲时还可以去三桥底下打点小牌,享受一下生活。”结果只换来陈申福一句“我带不来娃娃。”在仓房村“带”了300个“娃娃”的他,说自己不会带娃娃。

    眼看着学校已经开学了,陈申福想着休息下吧。又听说长茅小学的老师退休了,他便主动向上级申请,将他调到长茅小学去任教。

    看着长茅小学的7个孩子,他说:“只要还有一点光,就要为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掌上城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分享到:
    爱上城口,爱上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8

    帖子

    38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3
    发表于 2023-3-29 16:14: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陈老师!
    回复 支持 13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官方微博:

    官方公众号:

    官方微信

    手机APP下载:

    官方微信

    QQ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爱上城口APP-城市品质生活服务商 ( 渝ICP备18015742号-1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