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夯实“自治”基础,激发乡村治理动力。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划区、包片、设岗、定责”,明确责任区块、责任事项,组织网格员入户、到屋、见人,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严格落实“一事一议”、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成立“稻理说事亭”“村民议事亭”“便民初心亭”“巾帼宣讲亭”,实现“有事敞开说,事事有说处”,打通村民参与村务决策、反映诉求“最后一公里”。
二是依托“法治”保障,增强乡村治理定力。坚持以法治规范村务运行,用制度约束行为,严格落实村级事务公开制度,组建法治宣传队伍,推进普法宣传入户,面对面开展宪法、民法典等系列法治宣传,增强群众法治意识。
三是突出“德治”浸润,激活乡村治理内力。定期修改完善村规民约,通过新时代文明积分超市、红黑榜、流动红旗等方式,打造德治主阵地,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健全“一约四会”制度,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修缮民国学校遗址,培养文明宣讲团,打造党建联盟馆、乡村会客厅、传统手工艺品加工作坊、“乡村书屋”道德讲堂和红色历史讲堂,引导村民学“四史”、学《村规民约》、学传统文化,培养枇杷村耕读传承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道德素质和内生动力。
四是推进“智治”服务,提升乡村治理活力。积极推进“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建设数字乡村综合信息平台,运用数字乡村可视化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智慧村务管理系统,提升乡村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现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数字化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