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县住房城乡建委市政维修工潘中明正将警示牌、行道砖、锥桶等工具装满车厢。 “走,我们出发!”潘中明拍了拍手上的尘土,和同事坐上维修车,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他们今天的第一站是后南街,该路段因年久失修,污水多次外溢,附近居民叫苦不迭。“每次路过,都臭气熏天,再好的心情都被熏没了。” 潘中明和同事们立刻拉起护栏、拿出工具,为这条“生病”的马路“把脉开方”。
此时已是初冬时节,寒风刺骨,穿堂风时不时夹击而来,潘中明的鼻子和手指被冻得通红。“干了几十年的户外工作,夏天晒到脱皮,冬天冻到生冻疮,我早就习惯了。”潘中明笑着说。 潘中明和同事们手艺精湛、力道均匀,恰到好处地对路面进行经铣刨、下料、摊铺、碾压、封边等一系列操作,该路段又重新恢复了生机。 潘中明,53岁,城口县坪坝镇人,从事道路维养10余年,多次被评为优秀市政工人。 作为“马路医生”,潘中明每天的工作就是奔走在大街小巷,用巧手修补道路创面,抚平一道道“城市伤痕”,让患上“消化不良和肠梗阻”的城市路网通畅起来。 因为道路设施受到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各类因素影响,存在着“动态损坏”的特点,所以不管是上班时间还是下班时间,作为一名“马路医生”,潘中明都会时刻关注路面情况。“我在每天送孩子上学的路上,会特别关注周围道路的完好情况;在休息日上街办事的时候,也会提前规划好路线,对沿途经过的各个路段、街巷留心察看,这已经成了一种职业习惯。” “在路上”,是路面养护人员的工作写照,白天不间断巡视,夜晚接到电话随时出动。去年八月,我县启动城区管网改造,项目开工以来,县住房城乡建委根据项目完成时限倒排工期、昼夜施工,力求迅速、高质量完成建设目标,尽快恢复市民正常生活。潘中明也和同事们一直奋战在管网改造的第一线。 设置施工标识、交通隔离带,准备压路机、清扫工具……一切准备就绪。8月21日18时,潘中明和同事,一起到东北大街修补路面坑槽。 修补道路要经历沥青开挖、加热、铲子抓耙、填补沥青等工序。据了解,沥青铺设温度要在160℃左右,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与高温做伴不易,但他们更怕下雨。“要是下雨,沥青铺好温度不够就白干了,准备好的材料就作废了。”潘中明说,他们每天盯着天气预报,遇到晴热天就放心,这意味着能按计划完成沥青铺设,而且天气越热,铺筑效果和质量就越好。 22时38分,潘中明所带的小分队修补完工,他们就要立即赶往下一个地方,仅有的休息机会是在“转移”的路上。对热和累,他们有“幽默工作法”。 记者跟随他们巡城修路时,站在高温沥青边上,挥着铁锹,没一会儿就大汗淋漓。不过,他们却打趣道:“站边上被热气熏是桑拿,踩上面是脚底热疗。” “赶进度、加班是常事,想完整休假更是奢望,今年国庆我本来有假的,没想到当天接到了步行街路面有破损的反映,就放弃了休假。”潘中明告诉记者,任务重,上班有固定时间,下班哪有个准,即便回去休息了,有抢修任务也得随叫随到。 对于潘中明来说,这份工作有苦更有甜。今年夏天,在南大街抢修道路。那天气温很高,他和同事们都忙得汗流浃背。“没想到周围的商户们自发给我们送来了矿泉水,还请我们到店里歇凉,现在回想起来,那天的天气是真热,但那天的矿泉水也是真甜,我们付出的汗水也是真值!”潘中明笑着说。
来源:掌上城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