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蓼子乡积极探索闲置资源破局之道,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成功将“沉睡”的闲置资源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源头活水”,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活力。位于穴沱村的城口县盟动种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正是这一探索实践的鲜活范例。
走进肉牛养殖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膘肥体壮、毛色油亮的西门塔尔牛,在宽敞的室外牛圈里惬意地享受着阳光,迈着稳健的步伐悠闲踱步,时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灵动。干净整洁的室内牛棚里,工作人员推着装满新鲜饲料的推车穿梭其中。饲料的芬芳刚一散开,肉牛们便纷纷迫不及待地将头探进食槽,大快朵颐起来。
“我们养殖的品种以西尔塔三代为主,目前有51头小牛,预计一年半出栏。”城口县盟动种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李俊材告诉记者。
据了解,城口盟动种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25年3月,是一家从事肉牛养殖及繁殖的企业,占地面积约20余亩。在今年3月之前,这里还是一座废弃的矿山,面对废弃矿山遗留的破碎地貌、裸露矿坑和贫瘠土壤,企业采用 “生态修复 + 功能重构” 的改造策略。通过客土回填、植被覆盖、雨污分流系统建设,将废弃矿区转化为适宜养殖的生态空间。利用原有矿洞改造为冬暖夏凉的牛舍,将闲置厂房升级为饲料加工车间,让沉睡已久的固定资产重新焕发生机。
如今,改造后的养殖场内,1200平方米的养殖圈舍整齐排列,配套建设的仓储房、消毒间、化粪池等设施一应俱全,可容纳200余头牛,实现了从废弃矿山到绿色牧场的精彩蝶变。
企业的落地,不仅实现了废弃资源的“变废为宝”,更为周边村民开辟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公司创新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组织 120 户农户发展青贮饲料订单种植,种植面积达 200 余亩;推出肉牛“代养+保底收购”模式,带动12户养殖户参与,每户年均增收 8000元。此外,公司每年还会向村集体经济组织缴纳4.4万元场地租金,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值得一提的是,该企业积极构建“牧草种植 - 肉牛养殖 - 有机肥加工 - 生态种植”的闭环产业链。牛场产生的粪便经过无害化处理,摇身一变成为优质有机肥,反哺周边的农田和果园;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秸秆、麸皮等副产品,又能作为饲料原料循环利用。这种循环发展模式,既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带动了周边果蔬种植、有机肥加工等关联产业发展,形成了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
蓼子乡盘活废旧矿山资产的实践,不仅让周边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让曾经满目疮痍的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多方共赢。这一成功实践充分证明,闲置资产并非毫无价值的“烫手山芋”,而是蕴含无限潜力的“沉睡宝藏”。只要敢于创新思路、善于整合资源,就能让旧资产焕发新生,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记者/夏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