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城口县教委召开教共体“师资共享”改革扩面工作会。
会议解读了《城口县教共体师资共享改革试点方案》,充分肯定此项改革前期试点取得的成效,安排部署本学年秋季学期开始推广至其他3个小学段教共体,全面破解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名师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有效推动校际间师资均衡发展。
这是城口县教共体“师资共享”改革由“破冰期”迈入“深水期”的有力见证。
为适应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教育资源配置,2024年8月起,城口县在任河小学教共体深入开展“师资共享模式改革试点”,切实破解城乡和校际间教师队伍数量分布、学科结构、能力水平失衡困境,着力探索教共体内优质教师资源科学调配的实践路径,以有温度、有力度的务实举措,奋力书写优质、均衡、充满活力的高质量教育答卷。
▲城口县教育系统教共体“师资共享”改革扩面工作会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如何盘活师资,实现共享?摸清“家底”是第一步。
“两本台账”摸清供需数——按年度建立教共体师资“现状台账”,对教共体全部成员校从师资数量、学科结构、名师存量、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摸底,精准掌握教共体内各学校富余学科教师、紧缺学科教师和各类名师等情况。按年度形成共享师资“需求台账”,各成员校根据实际情况排查梳理所需不同学科教师数量。通过对“双台账”对比分析,掌握供需两侧基本情况。
“三项条件”建好师资库——明确师德高尚、身心健康,教学业绩优秀等入库先决条件;明确音体美、英语、心理健康等紧缺学科教师和获得县级骨干教师以上称号的各类名师等入库要求;明确富余学科教师等入库规定。
“三级审核”提高匹配度——建立成员校初审、教共体党总支会议审定、县教委备案核查的审核调整机制,通过使用教师数据库分析比对、线下实地核查等方式,对“双台账”进行严格审核把关,确保共享师资库及需求台账实事求是、精准匹配。 以教共体建设为契机,城口县打破教育“壁垒”,让城乡教师“流”起来,优质资源“动”起来。
富余学科教师支教。以学年为周期,选派富余学科教师到结构性缺员或师资较为紧张的学校支教,促进教共体内各学校师资力量实现相对均衡。
紧缺学科教师走教。以学年为周期,选派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在成员学校实行流动教学,每周固定时间在受援学校承担相应学科的教学任务,解决部分学校结构性教师岗位空缺问题。
各类学科名师送教。以学期为周期,选派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定期到乡镇学校组织开展学科教师培训、公开课(示范课)、学科组教研、学科培训讲座等活动,推动城区与乡镇、优质与薄弱学校间互动交流。
新进青年教师跟教。以学年为周期,选派青年教师到教共体内其他学校进行跟班学习或研修活动,建立“青蓝结对”机制,充分发挥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盘活教育资源“一池春水”。
▲任河小学教师到教共体成员校蓼子二小送教 为加大保障力度,城口县精准施策、多维发力,以共享“生态链”激发更强发展动能。
在强化政策倾斜方面,统筹“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励耕计划等资源,在教共体办学经费中单列支出,支持师资共享改革,确保改革工作取得实效。
在突出考核激励方面,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为原则,分类制定考核细则,统筹兼顾过程考核与期终考核,对各类共享师资在工作时长、工作效果、帮带成效等方面开展全覆盖考核。
在加大结果运用方面,将共享师资的考核结果与个人评职晋级、评优选先、年度考核和绩效发放等挂钩,将走教、支教、送教等经历和成效作为教师评职晋级量化考核加分项,对业绩突出的共享师资及选派单位予以通报表扬,激活教师成长“内驱力”。
▲任河小学组织教共体成员校开展教学资源、经验分享活动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如今,城口县教共体“师资共享”取得明显成效:“输血”向“造血”,师资队伍更具活力;“单兵”变“协同”,育人质量稳步提升;“割裂”趋“融合”,办学特色日益彰显;“独奏”成“交响”,教育生态持续优化;“壁垒”化“通途”,教育资源更加优质均衡。
来源:城口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