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小雨过后,给原本暑热的夏日增添了几分凉意。我抬头看了看墙上的挂钟,已经是晚上11点30分了,办公桌上堆满了资料,桌边坐着我和驻村工作队员,一个人对着表格计算,一个人在全国扶贫系统上录入数据,我们正在整理录入2015年以来贫困户家庭收入情况。看着埋头工作的大家,三年来的扶贫工作场景又浮现在眼前……
2017年10月,组织把我选派到了蓼子乡金寨村担任第一书记。那时家中女儿刚上小学三年级,儿子还未上幼儿园,想到驻村扶贫后和家人必然是聚少离多,妻子又是高三的班主任,照顾孩子的任务自然落在了她身上。我以为妻子会反对,至少会有不满情绪,没想到她却非常支持,临行前她嘱咐我:“放心吧,家里有我,驻村是去基层锻炼,你应该给孩子做个榜样。”正是她的支持与鼓励,让我没有了后顾之忧,也坚定了要当好扶贫干部的信心。
(图左为金寨村第一书记张炜 入户走访)
刚到蓼子乡金寨村时,眼前的景象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差,村“两委”办公楼破旧不堪,办公设备老化、道路坑洼不平、产业发展空心、百姓收入薄弱,直接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
面对这种窘境,我想实现脱贫致富还是要因户施策,入户调查走访是密切干群关系最有效的方式,没有什么比走访来的更直接更快捷。为了尽快融入农村,我和村“两委”一班人马白天进村入户调查摸底,夜里组织大家梳理问题。渐渐地我成了“正宗”的村里人。现在听民声、解民意成了我工作的“敲门砖”和“金钥匙”,我把大量时间用在了走访老党员、致富能手、困难群众上,听取他们的心声,耐心解释群众关心的问题,详细了解村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群众生活情况,一点一点地梳理发展思路,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我入户走访来到建卡贫困户朱占康家时,当我第一眼看见他家的场景,一阵心酸涌上心头。一家5人挤在一间破旧的土坯房,墙体开裂、屋顶塌陷、屋内陈设简陋,说他家徒四壁,一点都不为过。我仔细向他了解家里的实际情况,朱占康给我说:自己患矽肺病,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妻子也患严重的心脏病;小女儿上小学,大女儿已经外嫁;儿子在外务工,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走访完他家我立即和村“两委”班子协商,积极帮助他们一家申请易地扶贫搬迁,考虑到家中缺乏劳动力,我又组织村上青壮年劳动力代为修建,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一幢崭新的房屋坐落在旧屋旁边。那一日下着大雪,我和村“两委”班子去帮朱占康搬家,送去了床、被子、烤火炉等生活用品。朱占康动情地说:自己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新房。看着他们一家人从此告别夏热冬凉的日子,我觉得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图为给朱占康搬家、安装电视)
金寨村是名副其实的产业空心村,多年来老百姓一直苦守着传统的耕作模式。村里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家中的妇女老人在一亩三分地里肩挑背磨求生活。这种靠天吃饭的状况,也导致全村2015年人均纯收入还不足2500元。我暗下决心要发展特色产业,建立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借助县生态环境局的帮扶支持,我和村“两委”班子跑部门、报项目、筹资金、引企业,逐步引导群众养殖生猪,建立蔬菜种植基地,栽植独活、天麻、党参、地黄等中药材,发展以核桃为主的干果林。现在的金寨村是山顶药材带帽,山腰生猪飞跑,山下蔬菜环绕……产业发展正如我期盼的那样,迸发出勃勃生机。
(图为核桃产业园、中药材种植基地)
记得刚到村的时候正值秋冬时节,村里的老人喜欢带着孩子在村口那段没有硬化的村级公路边晒太阳,不时有过往的车辆卷起漫天尘土,小孩胡乱奔跑,十分危险。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偌大的一个村子,难道就没有一个供大家休闲娱乐的场所吗?
金寨村山大沟深,除了高山一带有一两处平地,河谷一带更是寸土寸金,但凡有点平坦的地段都被老百姓建起了房屋。那怎么办呢?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在走访中仔细观察全村的地形地貌,四处留意可能的建设场地。终于,我发现沿着公路边上有一段200米长的河滩地,如果建成河堤后在扩建成文化广场是完全可以的。带着这个想法,我到县上各部门奔走,去帮扶单位积极协调,经过一年的努力,金寨村终于获得了修建河堤和文化广场的建设许可。
项目资金和手续跑下来了,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那段空着的河滩地是9户群众十多年前分别按1000元/亩至2000元/亩价格购买的宅基地;经过多年的冲刷变成了河床,已不具备再修建房屋的条件。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公共基础建设是没有个人补偿资金的。我以为村上的公益事业会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但往往事与愿违。记得第一次协调用地问题完全是被群众“吼”出来的,有几户人根本不和我们讲道理,说到“建河堤也好,建广场也好,我们都支持,但那里是我们是花钱买的,这个怎么算?”
(图为文化广场建设前、建设后)
原本以为把之前购买宅基地的钱补偿给老百姓就可以,结果有几户一开口就要价几万,而且态度强硬,这一次的协商就只好不了了之。之后我又和几个村干部分别找到当事人进行沟通,有几户愿意支持建设,但仍然有3户态度强硬,其中一户的家庭条件不算太差,但因为早些年家里人竞选村干部落选,对村上和乡上的干部耿耿于怀;几个亲戚也帮着他为这事出气,非闹着给高价才答应。
由于多次协调遭到群众的冷眼旁观和冷嘲热讽,几个村干部也灰心丧气,有了放弃的想法;面对这样的局面,我心里更加着急,项目来之不易,又是群众所期所盼,不能因为几个人的阻挠就放弃。遇到这样的“硬茬”,我依然不厌其烦地去宣传政策,同时还动员老党员、离任老支书、乡贤一起做他的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宣传解释一遍不行,就两遍三遍,直到他明白为止;走访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修建文化广场的决心。在大家轮番的劝说下,最终取得了他的理解和支持,他还积极劝说其他几户,支持村上公益事业的建设。
(图为张炜入户收集群众意见)
文化广场建设任务如期完成。不仅成了老百姓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还是全村的“地标性”建筑。谈论这个广场建设得好不好时,很多群众都说:“多亏张书记哟,要不是他的坚持和努力,金寨村肯定还是老样子”。现在,看着老人们带着孩子在宽阔安全的广场上散步玩耍时,我的内心感到无比的欣慰,因为我解决了老百姓最关心最期盼的事!
驻村条件虽然艰苦,但却苦中有乐,为群众办成的每一件好事都乐到了心里。渐渐地大家见到我会热情的打招呼,会诚挚的邀请我到他们家做客,有困难也会主动找我,现在我已经成了村民们的贴心人。
(蓼子乡金寨村第一书记 张 炜)
来源:城口微党建